风筝:飞翔千年的风中传奇

2018-07-16 2903 收藏至看单

来源:中国网

春天至,春风起。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

 

 

 

 

 

春天放风筝是中国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运动。手、眼、脑并用,在和煦的春风中既能修心养性,亦可强身健体,老幼皆宜。

在古人心中,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一种寄予,希望通过放风筝带走自己的疾病和晦气。

    风筝源于中国,发明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时(公元420年~589年),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造纸业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至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风筝被历代的劳动人民、文人墨客甚至皇室贵族所接纳并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氛围。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

  它不但是玩具,也是精美的工艺品。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多个风筝流派的诞生。其中山东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与南通哨口风筝最具特色,或精巧或艳丽,工艺精湛,各有千秋。

  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传承至今,风筝有千百种图案,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风筝,寓意着吉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渗透着民族传统与民间习俗。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今,风筝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近年来,我国的北京、潍坊等地举办了多届规模盛大的国际风筝节,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与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展示他们精致的风筝作品、洽谈贸易合作。小小的风筝牵线,用文化交流促进各国间的经济合作,连接起了中外友谊。

最新推荐

评论 ( 0)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